中風復健 vs.大腦神經回饋:神經可塑性,修補受損腦神經
Published On: 2021年06月04日Categories: 衛教知識

易思腦市場技術部 臨床心理師 林俊成

 

腦血管主要的疾病分為「腦缺血(cerebral ischemia)」和「腦出血(cerebral hemorrhage)」 二種。這二者都是腦部正常的血液循還被破壞,造成腦部的氧氣和能量供應不足,使得腦細胞無法正常新陳代謝。

腦組織缺氧就會壞死,腦功能也會逐漸隨之喪失。患者會在症狀上呈現意識和運動的嚴重停滯或障礙,也就是一般所稱的「腦中風(Stroke)」。 中風是因為通往大腦的血流受到干擾,導致大腦組織和功能受損。 中風後的復健和治療,也因損害的腦區不同而有差異。

 

缺血型腦中風

缺血性腦中風,通常是因為腦血栓、腦栓塞和腦動脈硬化這三個原因所引起。 其中血栓和栓塞都有可能造成大腦血管的阻塞,「栓」的意思,顧名思義就是血管被卡住,而血栓就是凝固的血塊阻塞了正常血管中的血流。

栓塞,是指身體其他部位所脫落的碎片,經過血液循環抵達大腦血管後,使得腦部血管中的血液供應量減少或被阻斷。這二種情況,都可藉由醫療上的手術或藥物予以清除。

腦動脈硬化,也是經常造成腦缺血的原因,如果腦動脈內壁因沉積過多的膽固醇或脂肪,而使血管內壁增厚變硬,造成血管內腔因此變得狹窄,腦部血供應量減少,以致有機會發生缺血性腦中風。

 

出血型腦中風

出血型中風,通常是因為腦中的血管破裂,導致出血所造成。高血壓容易讓血管受壓破裂,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子;因此當發生出血型腦中風時,需要立即進行止血手術。

腦血管破裂時,通常病情發展很快,並且會伴隨激烈疼痛以及意識不清的情況,甚至造成動作困難或昏迷。

 

復健基本原則

腦中風後,患者通常會有功能性退化的現象,例如感覺動作失調或是複雜的認知思考遲緩等等。

在第一時間觀察患者是否中風,可使用「FAST」口訣(Face、Arm、Speech、Time)

Face:觀察臉部表情,二邊的臉是否對稱;

Arm:請患者雙手抬高平舉,觀察是否有一隻手出現無力;

Speech:請患者說一句話,觀察是否清晰完整;

Time:如果以上出現其中一種症狀,就要記下發作時間,立即送醫。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三小時。

 

度過中風急性期後,下一步即可依照腦損傷程度的差異,設計不同的復健訓練計畫。 腦傷的訓練復健過程和人們幼時的成長發展過程一樣,由最基本的感覺運動開始,逐步分階段到複雜的認知功能。

有效的大腦功能復健,基本的元素包含FAST四大特徵:

Feedback :  即時回饋

Appropriate training : 適度挑戰

Stimuli  : 充分刺激

Target and Time : 成功達標經驗

 

  • 即時回饋(Feedback)

即時回饋是讓患者隨時知道自己的動作或反應是否正確,是否達到所要求的標準。患者獲得的回饋需準確且迅速,使其可以針對自己較弱的反應區作出調整。大腦的神經回饋訓練,更可以針對特定腦區位置的功能予以訓練,在正確的訓練下,大腦有機會可以恢復、並且強化原本神經網絡的功能。

  • 適度挑戰(Appropriate training)

復健過程的難度,是影響復健成敗的關鍵因素,太困難的任務,受訓者會應付不來,甚至會感到挫折而失去復健動機;而太簡單的訓練,對患者的訓練效果也起不了作用。因此在大腦的訓練過程中,會在受訓者的能力範圍內,針對受損腦區進行最適當的難度復健;並逐漸增加訓練強度,直到達成預期目標。

  • 充分刺激(Stimuli)

復健訓練,就是針對包括感覺、知覺、運動、語言或其他需要的部位進行刺激。 大腦對於外在所有接收到的刺激都會有反應,只是強弱有別,不過任何的刺激對於腦功能的恢復,整體而言都是有好處的。許多研究文獻已經發表,有些腦傷患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大腦神經回饋訓練後,大腦有機會逐漸藉由自身的自癒能力減緩病情,甚至恢復健康。

也就是說,通常在復健一段時間後,訓練效果可能會突然出現,就好像學騎腳踏車的小孩子一樣,突然之間就學會了如何用雙輪維持自行車的平衡。

  • 成功達標經驗(Target and Time)

復健的訓練過程是一條漫長的路,原本生活上的便利,可能在中風後一夕之間突然改變;患者需要重新學習成長與復原。 對於中風患者,失敗或者做得不好常常會使他們灰心而迴避訓練,這時候需要給予情緒支持,以及增強患者的信心,在他們有進步的時候,給予積極的鼓勵,使他們願意繼續往復健目標前進。

 

神經回饋可針對大腦受損神經網絡進行標靶訓練

不同的大腦神經系統負責不同的功能,組成腦最基本的單位是腦細胞,腦細胞又稱為神經元,腦細胞受損意謂著神經迴路的中斷。像是交通網絡系統,如果高速公路的某一路段受損,那麼很多的車輛流動就會被迫停止,除非受損路段可以盡快修復,使交通恢復正常,否則就要有替代道路來緩解交通打結的情形。

大腦的神經細胞也是如此,任何神經細胞受傷時,鄰近的神經元就會取而代之,代為執行功能。 但如果發生大規模的嚴重受損,那麼患者在行為和認知上就會出現重大障礙,需要外力進行復健或處理。

修改自:Pichiorri, F., & Mattia, D. (2020). Brain-computer interfaces in neurologic rehabilitation practice. 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, 168, 101–116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B978-0-444-63934-9.00009-3

 

許多案例可以看出,給予大腦神經正確的刺激可以幫助中風患者加速復原,因為受損的腦區受到刺激時,會使周邊的神經元成長,並接管受損細胞原有的功能。

同樣的,我們可以在另一邊的大腦半球,相對於受損的腦區位置,給予相對應的抑制性刺激,避免對應區的代償受損腦區積極作為,以致阻礙受損腦區的復原。

而這個概念在Thornton & Carmody (2008)的後設分析研究中也顯示,以定量腦電圖為基礎的神經生理回饋,對於腦部創傷的復健是有正向的影響。在法國波爾多第一大學更新的統計分析文獻中,腦機介面(Brain-Computer Interfaces, BCI)的應用與神經回饋(NF)的特徵是讓受訓者透過學習自我調節腦波來穩定大腦功能,在復健過程中,腦機介面或者神經回饋提供受訓者回饋,使其可以透過大腦可塑性的特性,使運動功能恢復。

 

大腦神經生理回饋訓練,可以立體定位訓練特定腦區的神經網絡,而不需要大規模的進行藥物或手術治療,無痛且無侵入性,全程就像讓大腦在健身房做腦的肌力訓練,透過神經可塑性的原理,縮短原本復健的療程。

 

 

 

 

參考文獻:

Thornton, K. E., & Carmody, D. P. (2008). Efficac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rehabilitation: interventions of QEEG-guided biofeedback, computers, strategies, and medications. 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33(2), 101–124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0484-008-9056-z

Pillette, L., Lotte, F., N’Kaoua, B., Joseph, P. A., Jeunet, C., & Glize, B. (2020). Why we should systematically assess, control and report somatosensory impairments in BCI-based motor 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 studies. NeuroImage. Clinical28, 102417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nicl.2020.102417

Pichiorri, F., & Mattia, D. (2020). Brain-computer interfaces in neurologic rehabilitation practice. 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168, 101–116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B978-0-444-63934-9.00009-3

分享文章至平台

類別
社群軟體
中風復健 vs.大腦神經回饋:神經可塑性,修補受損腦神經
Published On: 2021年06月04日Categories: 衛教知識

易思腦市場技術部 臨床心理師 林俊成

 

腦血管主要的疾病分為「腦缺血(cerebral ischemia)」和「腦出血(cerebral hemorrhage)」 二種。這二者都是腦部正常的血液循還被破壞,造成腦部的氧氣和能量供應不足,使得腦細胞無法正常新陳代謝。

腦組織缺氧就會壞死,腦功能也會逐漸隨之喪失。患者會在症狀上呈現意識和運動的嚴重停滯或障礙,也就是一般所稱的「腦中風(Stroke)」。 中風是因為通往大腦的血流受到干擾,導致大腦組織和功能受損。 中風後的復健和治療,也因損害的腦區不同而有差異。

 

缺血型腦中風

缺血性腦中風,通常是因為腦血栓、腦栓塞和腦動脈硬化這三個原因所引起。 其中血栓和栓塞都有可能造成大腦血管的阻塞,「栓」的意思,顧名思義就是血管被卡住,而血栓就是凝固的血塊阻塞了正常血管中的血流。

栓塞,是指身體其他部位所脫落的碎片,經過血液循環抵達大腦血管後,使得腦部血管中的血液供應量減少或被阻斷。這二種情況,都可藉由醫療上的手術或藥物予以清除。

腦動脈硬化,也是經常造成腦缺血的原因,如果腦動脈內壁因沉積過多的膽固醇或脂肪,而使血管內壁增厚變硬,造成血管內腔因此變得狹窄,腦部血供應量減少,以致有機會發生缺血性腦中風。

 

出血型腦中風

出血型中風,通常是因為腦中的血管破裂,導致出血所造成。高血壓容易讓血管受壓破裂,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子;因此當發生出血型腦中風時,需要立即進行止血手術。

腦血管破裂時,通常病情發展很快,並且會伴隨激烈疼痛以及意識不清的情況,甚至造成動作困難或昏迷。

 

復健基本原則

腦中風後,患者通常會有功能性退化的現象,例如感覺動作失調或是複雜的認知思考遲緩等等。

在第一時間觀察患者是否中風,可使用「FAST」口訣(Face、Arm、Speech、Time)

Face:觀察臉部表情,二邊的臉是否對稱;

Arm:請患者雙手抬高平舉,觀察是否有一隻手出現無力;

Speech:請患者說一句話,觀察是否清晰完整;

Time:如果以上出現其中一種症狀,就要記下發作時間,立即送醫。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三小時。

 

度過中風急性期後,下一步即可依照腦損傷程度的差異,設計不同的復健訓練計畫。 腦傷的訓練復健過程和人們幼時的成長發展過程一樣,由最基本的感覺運動開始,逐步分階段到複雜的認知功能。

有效的大腦功能復健,基本的元素包含FAST四大特徵:

Feedback :  即時回饋

Appropriate training : 適度挑戰

Stimuli  : 充分刺激

Target and Time : 成功達標經驗

 

  • 即時回饋(Feedback)

即時回饋是讓患者隨時知道自己的動作或反應是否正確,是否達到所要求的標準。患者獲得的回饋需準確且迅速,使其可以針對自己較弱的反應區作出調整。大腦的神經回饋訓練,更可以針對特定腦區位置的功能予以訓練,在正確的訓練下,大腦有機會可以恢復、並且強化原本神經網絡的功能。

  • 適度挑戰(Appropriate training)

復健過程的難度,是影響復健成敗的關鍵因素,太困難的任務,受訓者會應付不來,甚至會感到挫折而失去復健動機;而太簡單的訓練,對患者的訓練效果也起不了作用。因此在大腦的訓練過程中,會在受訓者的能力範圍內,針對受損腦區進行最適當的難度復健;並逐漸增加訓練強度,直到達成預期目標。

  • 充分刺激(Stimuli)

復健訓練,就是針對包括感覺、知覺、運動、語言或其他需要的部位進行刺激。 大腦對於外在所有接收到的刺激都會有反應,只是強弱有別,不過任何的刺激對於腦功能的恢復,整體而言都是有好處的。許多研究文獻已經發表,有些腦傷患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大腦神經回饋訓練後,大腦有機會逐漸藉由自身的自癒能力減緩病情,甚至恢復健康。

也就是說,通常在復健一段時間後,訓練效果可能會突然出現,就好像學騎腳踏車的小孩子一樣,突然之間就學會了如何用雙輪維持自行車的平衡。

  • 成功達標經驗(Target and Time)

復健的訓練過程是一條漫長的路,原本生活上的便利,可能在中風後一夕之間突然改變;患者需要重新學習成長與復原。 對於中風患者,失敗或者做得不好常常會使他們灰心而迴避訓練,這時候需要給予情緒支持,以及增強患者的信心,在他們有進步的時候,給予積極的鼓勵,使他們願意繼續往復健目標前進。

 

神經回饋可針對大腦受損神經網絡進行標靶訓練

不同的大腦神經系統負責不同的功能,組成腦最基本的單位是腦細胞,腦細胞又稱為神經元,腦細胞受損意謂著神經迴路的中斷。像是交通網絡系統,如果高速公路的某一路段受損,那麼很多的車輛流動就會被迫停止,除非受損路段可以盡快修復,使交通恢復正常,否則就要有替代道路來緩解交通打結的情形。

大腦的神經細胞也是如此,任何神經細胞受傷時,鄰近的神經元就會取而代之,代為執行功能。 但如果發生大規模的嚴重受損,那麼患者在行為和認知上就會出現重大障礙,需要外力進行復健或處理。

修改自:Pichiorri, F., & Mattia, D. (2020). Brain-computer interfaces in neurologic rehabilitation practice. 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, 168, 101–116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B978-0-444-63934-9.00009-3

 

許多案例可以看出,給予大腦神經正確的刺激可以幫助中風患者加速復原,因為受損的腦區受到刺激時,會使周邊的神經元成長,並接管受損細胞原有的功能。

同樣的,我們可以在另一邊的大腦半球,相對於受損的腦區位置,給予相對應的抑制性刺激,避免對應區的代償受損腦區積極作為,以致阻礙受損腦區的復原。

而這個概念在Thornton & Carmody (2008)的後設分析研究中也顯示,以定量腦電圖為基礎的神經生理回饋,對於腦部創傷的復健是有正向的影響。在法國波爾多第一大學更新的統計分析文獻中,腦機介面(Brain-Computer Interfaces, BCI)的應用與神經回饋(NF)的特徵是讓受訓者透過學習自我調節腦波來穩定大腦功能,在復健過程中,腦機介面或者神經回饋提供受訓者回饋,使其可以透過大腦可塑性的特性,使運動功能恢復。

 

大腦神經生理回饋訓練,可以立體定位訓練特定腦區的神經網絡,而不需要大規模的進行藥物或手術治療,無痛且無侵入性,全程就像讓大腦在健身房做腦的肌力訓練,透過神經可塑性的原理,縮短原本復健的療程。

 

 

 

 

參考文獻:

Thornton, K. E., & Carmody, D. P. (2008). Efficac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rehabilitation: interventions of QEEG-guided biofeedback, computers, strategies, and medications. 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33(2), 101–124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0484-008-9056-z

Pillette, L., Lotte, F., N’Kaoua, B., Joseph, P. A., Jeunet, C., & Glize, B. (2020). Why we should systematically assess, control and report somatosensory impairments in BCI-based motor 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 studies. NeuroImage. Clinical28, 102417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nicl.2020.102417

Pichiorri, F., & Mattia, D. (2020). Brain-computer interfaces in neurologic rehabilitation practice. 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168, 101–116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B978-0-444-63934-9.00009-3

分享文章至平台

類別
社群軟體
中風復健 vs.大腦神經回饋:神經可塑性,修補受損腦神經
Published On: 2021年06月04日Categories: 衛教知識

易思腦市場技術部 臨床心理師 林俊成

 

腦血管主要的疾病分為「腦缺血(cerebral ischemia)」和「腦出血(cerebral hemorrhage)」 二種。這二者都是腦部正常的血液循還被破壞,造成腦部的氧氣和能量供應不足,使得腦細胞無法正常新陳代謝。

腦組織缺氧就會壞死,腦功能也會逐漸隨之喪失。患者會在症狀上呈現意識和運動的嚴重停滯或障礙,也就是一般所稱的「腦中風(Stroke)」。 中風是因為通往大腦的血流受到干擾,導致大腦組織和功能受損。 中風後的復健和治療,也因損害的腦區不同而有差異。

 

缺血型腦中風

缺血性腦中風,通常是因為腦血栓、腦栓塞和腦動脈硬化這三個原因所引起。 其中血栓和栓塞都有可能造成大腦血管的阻塞,「栓」的意思,顧名思義就是血管被卡住,而血栓就是凝固的血塊阻塞了正常血管中的血流。

栓塞,是指身體其他部位所脫落的碎片,經過血液循環抵達大腦血管後,使得腦部血管中的血液供應量減少或被阻斷。這二種情況,都可藉由醫療上的手術或藥物予以清除。

腦動脈硬化,也是經常造成腦缺血的原因,如果腦動脈內壁因沉積過多的膽固醇或脂肪,而使血管內壁增厚變硬,造成血管內腔因此變得狹窄,腦部血供應量減少,以致有機會發生缺血性腦中風。

 

出血型腦中風

出血型中風,通常是因為腦中的血管破裂,導致出血所造成。高血壓容易讓血管受壓破裂,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子;因此當發生出血型腦中風時,需要立即進行止血手術。

腦血管破裂時,通常病情發展很快,並且會伴隨激烈疼痛以及意識不清的情況,甚至造成動作困難或昏迷。

 

復健基本原則

腦中風後,患者通常會有功能性退化的現象,例如感覺動作失調或是複雜的認知思考遲緩等等。

在第一時間觀察患者是否中風,可使用「FAST」口訣(Face、Arm、Speech、Time)

Face:觀察臉部表情,二邊的臉是否對稱;

Arm:請患者雙手抬高平舉,觀察是否有一隻手出現無力;

Speech:請患者說一句話,觀察是否清晰完整;

Time:如果以上出現其中一種症狀,就要記下發作時間,立即送醫。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三小時。

 

度過中風急性期後,下一步即可依照腦損傷程度的差異,設計不同的復健訓練計畫。 腦傷的訓練復健過程和人們幼時的成長發展過程一樣,由最基本的感覺運動開始,逐步分階段到複雜的認知功能。

有效的大腦功能復健,基本的元素包含FAST四大特徵:

Feedback :  即時回饋

Appropriate training : 適度挑戰

Stimuli  : 充分刺激

Target and Time : 成功達標經驗

 

  • 即時回饋(Feedback)

即時回饋是讓患者隨時知道自己的動作或反應是否正確,是否達到所要求的標準。患者獲得的回饋需準確且迅速,使其可以針對自己較弱的反應區作出調整。大腦的神經回饋訓練,更可以針對特定腦區位置的功能予以訓練,在正確的訓練下,大腦有機會可以恢復、並且強化原本神經網絡的功能。

  • 適度挑戰(Appropriate training)

復健過程的難度,是影響復健成敗的關鍵因素,太困難的任務,受訓者會應付不來,甚至會感到挫折而失去復健動機;而太簡單的訓練,對患者的訓練效果也起不了作用。因此在大腦的訓練過程中,會在受訓者的能力範圍內,針對受損腦區進行最適當的難度復健;並逐漸增加訓練強度,直到達成預期目標。

  • 充分刺激(Stimuli)

復健訓練,就是針對包括感覺、知覺、運動、語言或其他需要的部位進行刺激。 大腦對於外在所有接收到的刺激都會有反應,只是強弱有別,不過任何的刺激對於腦功能的恢復,整體而言都是有好處的。許多研究文獻已經發表,有些腦傷患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大腦神經回饋訓練後,大腦有機會逐漸藉由自身的自癒能力減緩病情,甚至恢復健康。

也就是說,通常在復健一段時間後,訓練效果可能會突然出現,就好像學騎腳踏車的小孩子一樣,突然之間就學會了如何用雙輪維持自行車的平衡。

  • 成功達標經驗(Target and Time)

復健的訓練過程是一條漫長的路,原本生活上的便利,可能在中風後一夕之間突然改變;患者需要重新學習成長與復原。 對於中風患者,失敗或者做得不好常常會使他們灰心而迴避訓練,這時候需要給予情緒支持,以及增強患者的信心,在他們有進步的時候,給予積極的鼓勵,使他們願意繼續往復健目標前進。

 

神經回饋可針對大腦受損神經網絡進行標靶訓練

不同的大腦神經系統負責不同的功能,組成腦最基本的單位是腦細胞,腦細胞又稱為神經元,腦細胞受損意謂著神經迴路的中斷。像是交通網絡系統,如果高速公路的某一路段受損,那麼很多的車輛流動就會被迫停止,除非受損路段可以盡快修復,使交通恢復正常,否則就要有替代道路來緩解交通打結的情形。

大腦的神經細胞也是如此,任何神經細胞受傷時,鄰近的神經元就會取而代之,代為執行功能。 但如果發生大規模的嚴重受損,那麼患者在行為和認知上就會出現重大障礙,需要外力進行復健或處理。

修改自:Pichiorri, F., & Mattia, D. (2020). Brain-computer interfaces in neurologic rehabilitation practice. 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, 168, 101–116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B978-0-444-63934-9.00009-3

 

許多案例可以看出,給予大腦神經正確的刺激可以幫助中風患者加速復原,因為受損的腦區受到刺激時,會使周邊的神經元成長,並接管受損細胞原有的功能。

同樣的,我們可以在另一邊的大腦半球,相對於受損的腦區位置,給予相對應的抑制性刺激,避免對應區的代償受損腦區積極作為,以致阻礙受損腦區的復原。

而這個概念在Thornton & Carmody (2008)的後設分析研究中也顯示,以定量腦電圖為基礎的神經生理回饋,對於腦部創傷的復健是有正向的影響。在法國波爾多第一大學更新的統計分析文獻中,腦機介面(Brain-Computer Interfaces, BCI)的應用與神經回饋(NF)的特徵是讓受訓者透過學習自我調節腦波來穩定大腦功能,在復健過程中,腦機介面或者神經回饋提供受訓者回饋,使其可以透過大腦可塑性的特性,使運動功能恢復。

 

大腦神經生理回饋訓練,可以立體定位訓練特定腦區的神經網絡,而不需要大規模的進行藥物或手術治療,無痛且無侵入性,全程就像讓大腦在健身房做腦的肌力訓練,透過神經可塑性的原理,縮短原本復健的療程。

 

 

 

 

參考文獻:

Thornton, K. E., & Carmody, D. P. (2008). Efficac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rehabilitation: interventions of QEEG-guided biofeedback, computers, strategies, and medications. 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33(2), 101–124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0484-008-9056-z

Pillette, L., Lotte, F., N’Kaoua, B., Joseph, P. A., Jeunet, C., & Glize, B. (2020). Why we should systematically assess, control and report somatosensory impairments in BCI-based motor 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 studies. NeuroImage. Clinical28, 102417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nicl.2020.102417

Pichiorri, F., & Mattia, D. (2020). Brain-computer interfaces in neurologic rehabilitation practice. 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168, 101–116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B978-0-444-63934-9.00009-3

分享文章至平台

類別
社群軟體